不再年青的小我主义者


文/维舟

很难想像她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她不会英语,“一句都不会”,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其实经由过程打手式什么的,根本都能明白意思,砍价的话把数字写下来就好”。她到了印度才知道有Lonely Planet如许的观光指南,某些国度和城市,她在出国前甚至大年夜未据说它们的存在——到越南后她也不知道会安、顺化很值得一去。我问她这种情况下如何肯定旅游目标地,她答:“我就是看地图,照着地图上那些大年夜的圈去……”

在去顺化的火车上,我刚举起相机,迎面一个黑瘦的老妇走过来问我:“你是中国人吗?”她说的是汉语。她说,隔着几排座看到我的样子,就猜我应当是中国人,因为越南人无疑不会拍┞封么通俗的车厢,她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已经良久没碰到中国人了,都没机会说中国话了。”但若不是她开口,我第一眼却吃不准她是哪白叟——她的衣着打扮看上去似乎和车厢里的某个越南老妇没多大年夜差别;她问我“去寮国怎么走”,以及她那随身带的标着诸如“西贡”、“永珍”之类地名的地图,使我一度还误认为她是台湾人,后来才知道那只是因为她在胡志明市跟华侨学的——她甚至不知道“寮国”在国内叫“老挝”。

固然这一路如同流浪,但对一个劳碌了半辈子的仁攀来说,这是她头一次认为完全的自由。对她来说,观光已经不仅仅是一次休假或放松,它事实上变成了生活,是某种她想要的人生。这使她大年夜压抑的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去做一些本身年青时没机会或不敢做的事——她说本身在广东的一所不出名的病院里工作了三十年,大年夜未休假过。她一路唠唠叨叨讲了很多她灭顶板的工作,以及只能默默忍耐的大年夜家庭生活,如今,她终于有机会逃离了。临别时我对她说:“你会上瘾的。”她笑了笑,答:“已经是了。”她已经定下了一个走遍五大年夜洲的筹划,固然那些处所没南亚/东南亚那么好走,但看上去已经很少有什么能阻挡她了。

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长途观光。按她的说法,她之前服从年夜而压抑地工作了一辈子,直到一年前退休。她感到留给本身的时光可能已经不多,也恰是以,心坎的那种欲望以一种她本身都不曾猜想的力量喷薄而出。此次出行她本来只是想独自去西藏逛逛,结不雅在拉萨的旅社里参加了一群前去尼泊尔的年青徒步者。随后就一发弗成整顿,在碰到我之前,她已在半年内漫游了九个国度——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以及越南。这一路上,绝大年夜部分的时光里她都是独自观光,因为多半年青人不肯带她一路玩。她分开边疆时并未告诉家人,因为她本身也没想到一走就是半年多。到柬埔寨时她第一次给家里打了国际长途,认为她早已掉踪而报过警的老伴和儿子都猖狂地劝她回家,但她仍想持续往前走。“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真的很惦念我,”她淡淡地说,“我的手机是全球通,他们本可以打我手机。”

为了能走得更远一点,她一路都极其节俭。去西藏时她随身只带了两万元人平易近币,那时也没想到会在外呆那么久,好在路经的各国花费程度大年夜多不高。“我想,本地人天天只赚很少钱也能生活,为什愦我不克不及?”她所以横下一条心,把一路的生活需求降低到最根本的层面——无论是饮食、打扮服装,照样住宿,好在这半年迈南亚东南亚气温都较高,所以她经常睡在趁魅站火车室里也没事。她略微自得地说:“你信赖么,我那么多次睡在趁魅站,大年夜来都没碰到过掉窃。”除了钱包、护照、手机和相机,她确切也没什么重要的物什。她说,世上毕竟照样大好人多。但她对越南印象不是特别好:“到了越南就有点像中国了,警察会来管,火趁魅站凌晨还会锁上,不让你睡琅绫擎,很坏,我在之前其他国度大年夜来没碰到过。”因为出发时带的钱不多,本来她确切也有点山穷水尽了,但令她惊喜的是在金边的街头发清楚明了中国银联卡的取款机,使她决定再持续进入越南和老挝。

对于一个传统上强调“尊老”、不克不及“为老不尊”的社会来说,这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现象。直到不久前为止,中国社会的白叟形象都是农业文明的典范产品:是值得尊敬的经验丰富的聪明化身,是活着的祖宗。大年夜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是传统秩序中小我自由较少的一群人——事实上,似乎大年夜未竽暌剐人留意过中国的老年人也有小我自由的需求。人们对老年人的请求平日是更好地扮演好他们本身的社会角色:做一个像样的父亲、母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但在新的时代,有些老年人不宁愿地成为小我主义者,因为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年青一代已不大年夜愿意和父母一路生活,这使老年人被迫寻找本身的生活,这在起先还会让他们颇感不习惯。

如今在中国,像如许自虐的观光方法并不鲜见,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搭客的特别身份:她几乎是那些自虐背包客的父母一辈人物,并且无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典范的”背包客——既没有那些让人大年夜人群平分辨出来的观光设备,也缺乏响应的观光攻略。当然也有一些老年背包客更专业一些,例如59岁的北京人赵瑞萍,她2009年只带了23,000元人平易近币,历时75天独自骑游欧洲11个国度。固然这类案例并不多,但他们都合营代表着一种社会现象的鼓起:越来越多国内的白叟,在晚年忽然发清楚明了自我,并意识到这是本身实现自我和妄图的最懊机会。因为他们认为本身已经没有挂念,有时他们反倒频年青人能更有勇气去决绝地进行下去。

即就是阎云翔如许的社会学家,在评论辩论中国社会的小我化偏向时,更多留意和强调的是年青人中小我主义的风行。我不知道有谁雌教过老年人对小我主义的接收,这乍看上去确切像是一个悖论,似乎老年人不该去寻求小我自由和自我实现。当然,他们确切可能也是中国社会中第一代如许的白叟:他们越来越多地不是扮演老祖宗,而开端鼓起勇气寻求本身最后的自由时光——有时,这也在年青一代的赓续鼓励下,因为年青人往往告诉他们:白叟要懂得有本身的生活,要过得高兴。如今在大年夜多半中国城市中,忽然发明本身多出很多闲合时光的老年人,都从新爆发出极大年夜热忱——你可以在多半城市公园里看到大年夜事大年夜歌舞队到太极拳的各类兴趣小组的老年人,用我同伙的话,“老年人热忱爆发时真的很恐怖”。旅游,作为一种自由的生活方法,也很受迎接,诸如“夕阳红专列”之类的老年旅游团并不鲜见。
荣格曾说过,自我改革是人的后半生而不是前半生的义务。确切,大年夜某种意义上说,老年生活是继童年之后人们第二段自由时光——但这种不雅点本身就是小我主义的,以小我的自我实现为根本前提。这在以往的中国社会,即便不是弗成思议的,至少也是罕有到无法成为一种社会群表现象。明日诡的是,恰是因为在如今这个以年青人文化主导的社会中被边沿化了,才使白叟第一次具有了寻求自我的自由空间。他们生怕仍是最被忽视的小我主义群体,但恰是这一边沿的不平常现象,比主流的文化更有力地说清楚明了这个社会的某些变迁。

via 豆瓣


发表回复